> 莫斯科地鐵站 (Metro Station)
即便你喜好搭巴士或汽車旅遊,至少要安排參觀幾處莫斯科的地鐵站。其卓越的建築風格和裝潢皆強調俄國首都的雄偉與富麗堂皇。這就是為何「入口」站是第一個獲得城市遊客高度興趣且引頸期盼的地點,例如基輔斯卡亞站或康沙莫里斯卡亞 (意為共產青年聯盟。環狀線) 站。事實上,所有的市區站皆擁有引以為豪的趣味性和堪稱巧奪天工的設計:普拉夏奇.列夫尤奇站 (意為革命廣場) 站以雕塑作品名聞遐耳、馬亞科夫斯卡亞站-以其馬賽克裝飾藝術出名、納娃庫斯涅茲卡亞 (意為新鐵匠) 站-因其愛國願景而留芳、而阿爾巴特卡亞站更似一座華麗高雅又美侖美奐的宮殿。凡是到過莫斯科的人都有他 (她) 偏愛的首選站,當然也要找到您選定的地點。
基輔站 (Kievskaya)
共青團站(Komsomol'skaya)
新鎮站(Novoslobodskaya)
革命廣場站(Ploshchad' Revolyutsii)
馬雅可夫斯基站(Mayakovskaya)
阿巴特站 (Arbatskaya)
白俄羅斯站 (Belorusskaya)
克魯泡特金站 (Kropotkinskaya)
勝利公園站 (Park Pobedy)

> 莫斯科河 (Moscow Canal)

俄文: Москва-река
全長503公里,橫穿整個莫斯科,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河道之一。
搭乘遊船遊覽莫斯科是深受遊客喜愛的旅遊方式,乘客可以在遊船停泊的港口自由上下,沿途主要景點有:俄羅斯聯邦政府大樓、麻雀山、莫斯科大學、克利姆林宮、文化公園等等,讓遊客從不同角度欣賞莫斯科這個古城之美。
由於莫斯科河每年冬天都會結冰,所以遊船之旅只於每年的5月至10月開放。
> 奧斯坦金諾電視塔 (Ostankino Television Tower)

俄語:Останкинская телебашня
奧斯坦金諾電視塔是俄羅斯莫斯科一座電視與廣播塔,高540公尺,為世界第4高塔,次於東京天空樹(634公尺),廣州塔(600公尺)與加拿大國家電視塔(553公尺)。奧斯坦金諾電視塔為莫斯科地標之一,也是世界高塔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Great Towers)的成員。
塔上337米的高處有一個瞭望台,從那裡俯瞰,整個莫斯科宏偉壯觀的景象盡收眼底,趕上天氣好的話,您還會看見莫斯科近郊方圓60公里的地方。
在全市都可看到這個"巨人"。並且可以作為全市定位用的標記。
>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 (Historical Museum)

俄文: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建於1872-1883年。博物館的頂樓上面建有幾座小型古塔樓及其他一些裝飾物,而每個小型古塔樓樓頂上都有俄羅斯的國徽標誌:雙頭鷹,加上典型的紅色建築,為大樓增添了俄羅斯民族色彩,成為莫斯科的顯著地標之一。
博物館內珍藏了超過400萬件歷史瑰寶及超過4000萬份重要的歷史檔案,而且經常會舉行針對不同時期、各種主題的展覽,對俄國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可錯過。
地址: 109012, Москва, Красная пл., 1
開放時間: 1000-1800
網址:
http://www.shm.ru/
> 托爾斯泰莊園 (Tolstory Estate Museum)

圖拉在俄羅斯算不上大城市,這座城市最出名的特產就是圖拉餅和茶炊。但是有一個地方,是遊圖拉的必經之地,那就是托爾斯泰莊園。
托爾斯泰莊園位於圖拉城南15公里的雅斯納亞·波良納鎮(Ясная Поляна)。這個莊園的中文意思是“明媚的林間空地”。托莊是托爾斯泰母親最大的嫁妝。日後,它成了托爾斯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他出生於此,在這裡生活了五十多年,最後決定塵歸故土。
一進托莊,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湖泊,微風拂過,水面微波漣漪,映在水中的倒影變得斑駁迷離。通往遠處的林蔭小道幽深靜謐,仔細一看,這裡的一切非常原生態,連修路的痕跡都很少。夏日,莊園內鬱鬱蔥蔥,極目之處是白色的蒲公英、是金色的丁香花還有數不盡的樺樹和橡樹。
再往深處走,就能看見一幢白牆綠頂的建築,那就是托爾斯泰故居了。故居內最多的東西就是書。在故居二樓面積不大的客廳裡,托爾斯泰曾經接待過屠格涅夫、契科夫、高爾基、當時社會上的繪畫家音樂家也是絡繹不絕地前來訪問。托爾斯泰喜歡白天寫作,每當寫作的時候,他就關上書房的門,伏案於書桌前。他的書房裡有一張趁他寫作時拍攝的照片,此時的托翁鬍子已經花白,但仍然專注於寫作。在這間屋子裡,誕生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文學鉅作。
托爾斯泰喜歡蘋果,園內至今保留了三十公頃的蘋果樹。可以想像,秋天園裡結滿碩果,托爾斯泰與農民一起來這裡採摘蘋果的情景。托爾斯泰是一名完全沒有架子的主人,他不喜歡別人來服侍他的起居生活。他在莊園開始了改造農奴制度的宏偉計劃。他深入農舍,了解農民的需求和渴望,他治理莊園,減少地租,和農民一起犁地、播種、收割、蓋房,他還推行鄉村教育,自辦學校,自編教材,成了遠近聞名的社會改革家。晚年的時候他決定死後將土地交給農民,為了這個問題,他與妻子索菲婭多次發生激烈的爭吵。當時托爾斯泰所面臨的不僅是來自妻子的壓力,還要面臨來自社會的不解與抨擊。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了,留給托翁無盡的苦悶與孤寂。終於在1910年11月7日的一個風雪夜,82歲的托翁決定離家出走,最後客死於臨近圖拉的梁贊州一個偏僻的小車站。
人們按照他的遺願,將他埋葬在莊園。托翁相信,人是服從上帝的旨意來到和離開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所以他的墓地既沒有墓碑也沒有雕塑,唯有青草和大樹守護著這位偉人最後的居所。
> 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

俄語: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克里姆林宮是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內的一個建築群,除了是俄羅斯國家的象徵,亦是莫斯科古城精華所在,在1990年更被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克里姆林宮總共由四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樓組建而成,其南面俯瞰莫斯科河,東臨聖巴西爾大教堂與紅場,西接亞歷山大花園與無名烈士墓。目前是俄羅斯政府行政總部所在,也是俄羅斯總統官邸駐地。克里姆林宮擁有美麗而雄偉的建築群,是俄羅斯歷史瑰寶,更是文化和藝術古蹟的寶庫。
地址: Alexandrovsky sad, Moscow
開放時間: 早上10時至下午5時,逢周四休息
網址:
http://www.kreml.ru/en/
交通: 乘地鐵Blue Line或Grey line於Alexandrovsky站下車,步行三分鐘可達。
> 沙皇砲 (Tsar Cannon)
俄文: Царь-пушка

為16世紀俄羅斯武器製造工藝的代表作。實際上在俄羅斯歷史上有兩個沙皇炮。第一個澆鑄於1488年,但沒有保留下來。第二個100年後根據費奧多爾•伊万諾維奇沙皇的命令於1586年澆鑄完成。沙皇砲長近5米,重39噸。炮筒外徑1.2米,裡面完全可以鑽進去一個成人,小孩還可以站著進去。
製造如此巨大的大砲在當時可謂是一件大事,甚至在編年史中都有記載:“根據沙皇和大公費奧多爾•伊万諾維奇的命令……澆鑄,大砲之大在羅斯和地球的其他地方從未有過,命名為沙皇大砲”。
青銅砲身上有各種浮雕和字樣,也有描繪費奧多爾•伊万諾維奇本人騎馬之姿。砲身的每一側有四個柄,移動大砲時用來拴繩索。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是“沙皇炮”這個名稱的來源就是因為砲身上雕刻有沙皇費奧多爾•伊万諾維奇。不過更有可能是因為炮本身的大小而得名。
起初建造此炮是想用來保衛克里姆林宮。當時沙皇砲位於紅場附近為它特製的一個木座上。為了移動它,要在八個柄上拴上繩索,再套到馬上。需要200匹馬來拉。
在1812年俄法戰爭期間,當撤離莫斯科時,沙皇炮的木製砲架被燒毀。 1835年為它建造了一個帶有雕塑的鐵質木架和刻有花紋的砲彈。一個砲彈的重量就達2噸。
如此巨大的大砲並未參加過任何戰鬥,否則整個大砲也會被炸個粉碎,再說文件中也沒有類似的記載。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為它的用途爭論不休。大多數歷史學家和軍事學家認為,沙皇炮是用來射擊霰彈的。在16-17世紀這種霰彈是由一些碎石製成的。
沙皇炮的秘密只在1980年才被揭開。當時把它從砲架上取了下來,運到了莫斯科郊外的謝爾普霍夫市,準備對它維修。專家們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結論:原來沙皇炮嚴格來講並不是炮。
沙皇炮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砲膛。砲膛看上去呈錐體狀,底是平的。原來這是一個榴彈砲!專家們還肯定確認沙皇炮開過炮。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俄羅斯混亂時期,偽德米特里一世掌了權,憤怒的人們打死了這個偽沙皇,並焚燒了它的屍體,把其骨灰填滿了沙皇炮,射了一炮——這就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次射擊。所以說,俄羅斯有個從未響過的沙皇鐘和一個從未射過的沙皇炮的說法並不准確。
沙皇炮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榴彈砲而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世界上體積和重量最大的大砲要數德國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它的口徑為800毫米,重1350噸。雖然沙皇炮在長度和重量上都遜色於它,但沙皇炮的口徑則是最大的。
> 沙皇鐘 (Tsar Bell)
俄文: Царь–колокол

沙皇鐘完全可以稱得上一件雕塑傑作,每一位來訪的遊客都無不為它的雄偉而驚嘆。它高六米,重約200噸。上面有天使高浮雕等精美圖案。中央部分是皇家人物的肖像,以此來達到製作沙皇鐘的目的——使之成為俄羅斯強大的象徵。
製造這個巨鐘的想法當初是怎樣產生的呢?建鐘的傳統是從西方引進的,而鑄鐘藝術被認為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早期的基督徒相信,鐘聲可以恐嚇污穢的力量。
17世紀初俄羅斯鑄造工匠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鑄造工藝複雜程度極高。由於掌握了高超的鑄造技巧,俄羅斯的鐘聲洪亮而富有特色。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重量上俄羅斯的大鐘都超過了其它大國。被稱為“鐘王”的最大的鐘都位於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教堂。但在當時頻發的火災中,很多鐘王都被毀壞。每次俄羅斯工匠們又都利用其殘渣重造新的鐘,而且造得越來越大。沙皇鐘就是其中的一個。
沙皇鐘有一個不平凡的經歷。它是根據安娜•伊万諾夫娜女皇的命令建造的。於1735年建成。僅裝飾和雕刻工作就用去了一年多。 1737年5月在整個製作工作就要完成之際克里姆林宮發生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災。火災燒毀了幾乎全部木製結構的建築,填滿了鑄造坑。沙皇鐘被燒得赤熱, 人們開始向它澆水,結果出現了裂縫,最終變成了重達11噸的一塊廢鐵。沙皇鐘在鑄造坑躺了近100年。在坑里放上了木板和梯子供人們參觀,一睹阿列克謝•米哈伊羅維奇沙皇和安娜•伊万諾夫娜女皇的肖像。
人們再次記起它的時候已是尼古拉一世當政的1836年。他下令取出它,洗乾淨,安放在伊凡大帝鐘樓附近的座架上,莫斯科鐘博物館館長說。不過與它的“前輩”不同,沙皇鐘因1737年那場大火而受損,無法再發出聲音。
> 亞歷山大花園 (Alexander Garden)
俄文: 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сад
亞歷山大花園是克里姆林宮紅牆外的一個長方形公園。這裡是莫斯科人休息遊玩最喜歡去的場所之一。現在修建的馬涅什地下商場和廣場,與花園渾然一體,噴泉、雕塑隨處可見。
在花園內,有著名的無名烈士墓,它建成於1967年勝利節前夜。墓前有一火炬,不滅的火焰從建成時一直燃燒到現在。墓碑上鐫刻著:“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外國代表團來訪,一般都要瞻仰烈士墓,並敬獻花圈。許多莫斯科人結婚時都要來到這裡,新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無名英雄們獻上美麗的鮮花。
> 天使長大教堂 (Cathedral of the Archangel)
俄文: 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собор
屬於東正教教堂的天使長大教堂,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大教堂廣場上,教堂上共有九個穹頂,氣勢宏偉非凡,是歷代沙皇的主要墓地。
> 聖母升天大教堂 (Cathedral of the Dormition)
俄文: 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
俄羅斯教堂特點,外形華麗,氣勢莊嚴,教堂四壁懸掛眾多使徒畫像。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禮儀時,燭火萬點,隆重靜穆,並有聖樂團演奏,引領聖歌,其宗教氣氛之濃,是天主教和新教所不能比擬。
至於這座聖母升天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傑作,十五世紀中期,由伊凡三世下令建造,委任來自意大利波隆那建築師 A Fioravanti 興建,設計手法及內部構造,完全按照東正教傳統建築模式,但同時又揉合俄羅斯與意大利的風格。
教堂內的牆壁和廊柱,繪滿聖母瑪利亞的壁畫。
不過,當教堂有了政治涵義,神學爭論已不重要。在俄羅斯歷史上,這座聖母升天大教堂有其地位。教堂內的南、北及西側是歷任都主教及宗主教的陵寢,在彼得大帝廢除大主教之前,這裡也是歷屆俄羅斯東正教教主舉行葬禮的地方。大主教的授職典禮、歷屆沙皇加冕及重要法令頒布等重大慶典儀式,都在聖母升天大教堂舉行,無疑的,它也是國家最主要的總領教堂。教堂壁畫,都成了藝術瑰寶。
教堂內的牆壁和廊柱,繪滿聖母瑪利亞的壁畫,一張雕刻得精美絕倫旳木製御座,屬於十六世紀的伊凡雷帝,他是首次在這裡舉行加冕,此後歷代沙皇紛而效尤。
> 聖母領報大教堂 (Cathedral of the Annunciation)
俄文: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собор

聖母領報大教堂是在大公伊凡三世和俄羅斯正教的領袖菲力普主教的支持下,於1470年代初期開始重建。結果發現本地的建築商無能力擔負如此龐大,並且複雜的工程,後來因一部分的牆壁倒塌,伊凡便延請另外一位意大利建築師及工程師菲奧拉凡提,在1475年抵達莫斯科。這位建築師的任務是模彷彿拉基米爾的安息大教堂。他的設計納入了俄羅斯拜占庭風格的某些特色,特別是巨大的中央小圓頂和角落的小圓頂,同時還引進了不少結構上的創新。
石灰石的外觀反映出平面圖上等邊開間的完美比例,而內部則用圓柱取代笨重的墩柱,比過去任何一座莫斯科教堂更為輕盈寬敞。
教堂內部有很多有名的壁畫和聖像圖。 1508年由費奧德希在祭壇周圍繪製的壁畫經過了多次修復,我們現在看到的壁畫是1947年修復過的。在教堂的天棚上可以看到向下俯視的基督畫像。祭壇的聖屏是1516年製作完成的,希臘的特奧法內斯、安德烈·魯布廖夫、普羅哈爾·加羅德茨基等著名畫家的聖像圖都在其中。
它原本是只有三個穹頂。到16世紀60年代,由意大利的工匠添加了四座帶穹頂的禮拜堂,還造成了兩個假穹頂,這樣就成為一座有九個穹頂,顯得格外輝煌壯觀的大教堂。
> 波修瓦大劇院 又名:莫斯科大劇院 (Bolshoi Theatre)

俄語: 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
莫斯科波修瓦大劇院是俄羅斯最著名的劇院。這座建築的圖案也被印製在俄羅斯的硬幣和紙幣上,為其增色不少,而那些完成這一設計的幸運的藝術家們將此項設計視為他們職業生涯的亮點。歷史上,這座劇院曾經分別於1805年和1853年二度遭到大火的毀壞。
波修瓦大劇院是一座真實世界的名人殿堂,凡是有涵養之人都夢想至少能到此地造訪一回,無論買到哪種表演門票都值得-絶對保證您可以享受到頂級的表演戲碼。假使您無法順利進入波修瓦大劇院,也請別懊惱:莫斯科擁有超多令人心醉神迷的劇院,所以肯定能選到符合您品味的體驗。
> 世界文化遺產: 紅場 (Red Square)
俄語: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
著名的莫斯科旅遊景點紅場與克里姆林宮一樣都是俄羅斯的標誌,是俄羅斯歷史的見證,來到這裡才真正感覺來到了莫斯科。這裡曾是前蘇聯的象徵,許多前蘇聯時期的經典畫面都發生在這裡。紅場沒有想像中那麼大,面積9.1萬平方米,大約只有天安門廣場的1/5。紅場是莫斯科歷史的見證,也是莫斯科人的驕傲。
紅場原名“托爾格”,意為“集市”。 1662年改為“紅場”,古俄語意為“美麗的廣場”。前蘇聯時期每到5月1日國際勞動日和11月7日革命紀念日這裡都會舉行旅行活動,現在這裡也是俄羅斯舉行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
紅場的地面很獨特,全部由條石鋪成,顯得古老而神聖。廣場正中是肅穆而莊重的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墓。廣場四周分佈著不少著名的建築物:代表著沙俄帝國和前蘇聯權利中心的克里姆林宮,被認作莫斯科最經典象徵的聖巴西爾大教堂,教堂前面有愛國志士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紀念銅像,19世紀用紅磚建造、具有俄羅斯鮮明風格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擁有100多年曆史、位居世界知名十家百貨商店之一的古姆國立百貨商場,還有為紀念“二戰”勝利50週年而建立的“二戰”英雄朱可夫元帥的雕像。
>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Tretyakov Gallery)
俄語: Третьяковская галерея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是俄羅斯的藝術博物館,坐落在莫斯科河畔。 1856年,莫斯科富商、藝術收藏家帕·米·特列季亞科夫創建了這座畫廊。
帕·米·特列季亞科夫是沙皇時代一位酷愛藝術的企業家。從24 歲起,他就開始大量收購當時名畫家和青年畫家的作品,並且立志要自籌資金,在莫斯科創建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藝術博物館,供廣大公眾參觀。他還把這一心願預先寫進了自己的遺囑。 1856 年,他到彼得堡買下了年輕畫家希爾德的新作《誘惑》。這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畫家的作品成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的奠基作。 1872 年,特列季亞科夫在寓所旁蓋了第一批展廳。 1881 年,他的私人畫廊對外開放,免費供人參觀。
特列季亞科夫的收藏都是經過嚴格選擇的。不是好作品,他堅決不買。畫廊的名聲漸漸大起來,一些畫家以自己的作品能夠進入這座畫廊為極大的榮耀。
帕·米·特列季亞科夫的弟弟謝·米·特列季亞科夫也是一位美術作品收藏家,專門收集西歐油畫。但他不幸早逝。臨終前,他托兄長把自己的全部收藏獻給莫斯科。 1892 年,60 歲的帕·米·特列季亞科夫將自己的全部收藏和弟弟的藏畫共2500 多件,全部獻給了莫斯科地方當局。這個陳列館於是被命名為莫斯科市特列季亞科夫兄弟美術館。 1898 年11 月,特列季亞科夫在彼得堡買下了列維坦《永恆的寧靜》的草圖,這幅畫成為他購買的最後一件作品。畫廊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在42 年時間裡,他共投資150 萬盧布。
十月革命後,特列季亞科夫兄弟美術館被收歸國有,並建議命名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其他一些博物館、陳列館以及許多私人藏品也都合併到畫廊裡來。如今,畫廊收藏有近6 萬件藝術品,包括1 萬多幅油畫,3 萬多幅水彩畫、版畫,還有1600 多件雕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俄國及前蘇聯的藝術博物館。
畫廊共分60 個展廳,一般按創作年代的先後為序。
> 救世主大教堂 (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俄文: 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該教堂是爲紀念1812年抗法戰爭勝利由沙皇亞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爲了感謝救世主基督“將俄羅斯從失敗中拯救出來,使她避免蒙羞”,並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俄羅斯人民。
救世主大教堂的設計方案幾經修改。最初的設計完全參照羅馬的萬神殿,爲圓形建築,天穹有圓形天窗。此後的幾個設計方案先後採用了威尼斯拜占庭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並糅合進大量共濟會的象徵性符號(亞曆山大一世是共濟會成員)。亞曆山大一世去世後,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繼位,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反對新古典主義和共濟會的建築形式。在他的命令下,設計師托恩參照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座新拜占庭風格的教堂。設計圖紙於1832年通過,建築地點也由原來的莫斯科城制高點——麻雀山改爲克裏姆林宮西南側、莫斯科河畔。原址的一座女子修道院和一座教堂被遷往他處。
救世主大教堂的建造工作於1837年開始,主體結構至1860年基本完工。完成內部豪華的裝飾和壁畫又花費了約20年的時間。 1883年5月26日,在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加冕的同一天,救世主大教堂正式竣工。
救世主大教堂此後成爲俄羅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並成爲全俄羅斯東正教普世大牧首的主教堂。 1912年,在教堂東門外舉行了亞曆山大三世銅像的落成儀式。
十月革命後,俄國東正教會遭到迫害,教會財産被沒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並被關閉。教堂周圍成爲莫斯科市民散步遊玩的場所。 1931年,聯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其地址選在了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爲此決定將救世主大教堂拆毀。從1931年初開始,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鍾、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被陸續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 1931年12月5日,救世主大教堂的殘余建築被炸毀,夷爲平地。
由於缺乏資金、地基不牢、莫斯科河發生洪水以及戰爭爆發等原因,蘇維埃宮最終未能建成。救世主大教堂的廢墟在此後20多年間一直保持荒蕪狀態,原地下室被水淹沒。赫魯曉夫當政時期,下令將其改爲公眾遊泳池。
蘇聯解體前夕,俄國東正教會接到許多要求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請願。 1990年2月,在救世主大教堂原址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蘇聯解體後,於1992年成立了重建基金,並在1994年接到大量捐助。 1996年,新救世主大教堂的下半部分(耶穌變容大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整座教堂的重建工作於2000年8月19日竣工。
> 凱旋門 (Triumphal arch)
俄文: 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е Ворота
造型和巴黎凱旋門幾乎一模一樣的凱旋門,只是形體略微小些。讓人詫異的是,這兩座凱旋門都是為了紀念同一次戰爭而建。是為紀念俄軍打敗拿破崙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史例。
這座凱旋門高28米,是按照古羅馬康斯坦丁凱旋門樣式建造。門的基座上共豎立著6組12根圓柱。圓柱用生鐵鑄成,高12米、重16噸。圓柱之間站立著手持盾牌和長矛的勇士,勇士頭頂的牆壁上是反映俄軍同法軍作戰的浮雕。凱旋門頂部安放著6匹背生雙翅馬拉著的凱旋車,車裡坐著勝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著月桂花環,面向城市入口處。其下武士,手執利劍,或月桂花環和橄欖枝,象徵勝利和平。門柱之間,四尊俄軍士兵,身披盔甲,手執盾槍,手指上刻著“驅逐法蘭西,解放莫斯科”,門楣上飾有抗擊拿破崙軍隊的44個俄羅斯城市的城標。整個凱旋門用白石貼面,在黑色圓柱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 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Pushkin Museum of Fine Arts)
俄語:Музей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ых искусств им. Пушкина А.С.
此館是第一座以俄國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命名的博物館,甚至比普希金紀念館更早。與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有所不同的是,它主要展示外國藝術大師的作品,主要藏品為從古羅馬、古希臘時期至20世紀的歐洲其他國家及俄本國的雕塑和繪畫作品,目前藏品超過64萬件。途經這座博物館,因它擁有廣泛的收藏品,而使您有如搭乘時光機器在世界旅行的感受。
> 新聖母修道院 (Ensemble of the Novodevichy Convent)
俄文: Новодевичий монастырь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是莫斯科最美麗最和諧的建築之一,是俄羅斯最著名的修道院之一,也是莫斯科市區規模最宏偉的宗教建築群之一,是僅次於克里姆林宮的重要文物。
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座落在莫斯科西南,距離克里姆林宮大約四公里,靠近莫斯科河的淺灘,這裡是通向莫斯科市的要衝之地,因此這座修道院也兼作城堡,具有保衛首都門戶的要塞意義。呈現在遊客面前的紅白相間古色古香的高高的塔樓和圍牆,使修道院看起來像一個中世紀城堡。
新聖母修道院建於1524年,是瓦西里三世為紀念古城斯摩棱斯克從立陶宛政權下重歸俄國版圖而建造的;院內最古老的石結構教堂名為斯摩棱斯克大教堂。正是這些石結構,使其在多次戰爭中倖存,包括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
18世紀前,該修道院曾處於皇家的保護之下,享有「御用修道院」的聲譽,因此其建築風格典雅而華麗,白石細節與粉紅磚牆相結合,構成一片醒目的粉紅色建築。1598年這裡曾舉行鮑利斯・戈杜諾夫的沙皇加冕典禮;17世紀末,彼得大帝與其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展開了一場權力之爭,彼得大帝勝利后,索菲婭被強行在此剃度為修女,1704年死於這座修道院。
修道院的主體建築是斯摩棱斯克大教堂和小巧的八角形鐘樓。大教堂內陳設有16世紀的油畫和17-18世紀的聖像。八角形鐘樓上那閃亮的鎦金圓頂,在莫斯科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十分醒目。修道院內有新聖女公墓,1923年起,成為名人公墓,果戈里、契訶夫、奧斯特羅夫斯基、赫魯曉夫都葬在這裡,幾乎每一墓碑都是一個雕塑藝術品。
> 聖巴西爾大教堂 (Saint Basil's Cathedral)
俄語: Храм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
聖巴西爾大教堂又名瓦西里大教堂,位於紅場的南面,後來改名為瓦西里·勃拉仁內大教堂,因為一位叫瓦西里的東正教修士曾在這座教堂苦修終生。 “勃拉仁內”在俄語中是仙逝升天的意思,所以有人稱此教堂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由伊凡大帝下令建造,為了紀念1552年戰勝喀山韃靼軍隊。傳說在戰爭中,俄羅斯軍隊由於得到了8位聖人的幫助,戰爭才得以順利進行,為紀念這8位聖人才修建了這座教堂。瓦西里大教堂的任何一面都是正面,沒有正面、側面和背面之分。瓦西里大教堂中間是一個帶有大尖頂的教堂冠,周圍分佈著8個帶有不同色彩和花紋的小圓頂,再配上九個金色洋蔥頭狀的教堂頂,風格獨特。那8個塔樓上的8個圓頂分別代表一位聖人,而中間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則像徵著上帝的至高地位。為了保證不再出現同樣教堂,伊凡大帝殘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築師的雙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負了“恐怖沙皇”的罪名。教堂前圓形的斷頭台是當年向群眾說教和宣讀沙皇令的地方,台上宣讀處死令和罪狀,在台下行刑。
地址: 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 Москва, Россия 109012
開放時間: 1100-1700
網址:
http://www.saintbasil.ru/
> 林蔭環城大道
俄語: Бульварное кольцо
這又是莫斯科的一項傳奇。但是,假如您無法走完全程,我們建議您前往特維爾大道漫步。其中最著名的亞歷山大普希金紀念碑頗具特色,甚至有不少年輕情侶時常在雕像下浪漫約會。獻給詩人謝爾蓋.葉賽寧與傑出科學家克萊門特.季米里亞澤夫的兩座紀念碑亦是標誌,以及兩座劇院-高爾基莫斯科藝術劇院和普希金劇院,另外還有各式各樣古老宅第。
> 麻雀山 (Sparrow Hills)
此處熱門景點在我們的遊覽名單上雖說敬排末座,但也絶非偶然。由於多半情況無法有充裕的時間參觀全部景點,因此建議不妨嘗試從「麻雀山」(舊稱「列寧山」)上的觀景台俯瞰「懷抱一望無際」的市景。令人屏息的怡情美景猶如翱翔天際一般,必定讓您渴望再度造訪莫斯科。
> 列寧墓 (Lenin Mausoleum)
俄文: Мавзолея Ленина B.N.
列寧是遭到刺殺之後病重,於1924年1月21日18點50分,在莫斯科的高爾克村溘然去逝,年僅53歲。為了緬懷這位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蘇聯政府決定在莫斯科紅場修建列寧墓,永久保存列寧遺體,供蘇聯和世界人民瞻仰。
最初的列寧墓是臨時性的。在列寧去世後三天,用木料在紅場上搭起一座方形的陵墓,供人們悼念。
1924年春,在紅場上建造了一座木質的大型列寧墓。這年8月,列寧墓對外開放。木質的墓畢竟不是永久性的。 1925年底,蘇共中央決定修建永久性的列寧墓。有著“蘇聯人民建築師”光榮稱號的阿·舒舍夫出色地完成了列寧墓的建築設計工作。
第三次建成的這座列寧墓,經歷了80多年風雨,如今仍然屹立在紅場之上。
據俄羅斯報刊披露,在列寧逝世1個月後,他的遺體就開始腐爛。由於蘇聯生物化學家茲巴爾斯基教授和烏克蘭卡爾可夫大學解剖學系主任活羅比約夫教授(在大清洗中於1937年被槍決)用自己發明的防腐方法,大大減緩了遺體的腐爛速度。
遺體受到嚴重損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戰爭爆發幾天之後,斯大林下令秘密地轉移列寧遺體到安全地帶,準備時間只有兩天。茲巴爾斯基教授只能隨身攜帶保養遺體用的主要器械和藥液,匆匆上路。
那年夏天非常悶熱,為了預防列寧遺體受熱,他們在遺體四周放上冰塊,一路上還不斷用酒精為遺體擦拭皮膚,以防感染。由於旅途中食品匱乏,他們不得不在車站用酒精換食物充機。
1943年12月,遺體開始腐爛,即使搬遷到地下室,也無濟於事。
專家只得忍痛截去列寧的一條腿和部分左肢,以人造假肢代替。 1954年,長期致力於保護列寧遺體的茲巴爾斯基去世,他的弟子們的經驗畢竟沒有老師那麼豐富,列寧遺體又開始腐爛。經過請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決定不再保留列寧遺體的軀幹,將軀幹火化,另外製作一個足以亂真的人造軀幹,與列寧的頭顱相接。
這樣,列寧墓中所保存的列寧遺體,實際只有頭顱才是真的。直到蘇聯解體,列寧遺體的這一秘密才為人們所知。
> 金環城鎮: 東正教勝地【賽吉耶夫】(Sergiev Posad)
坐落在莫斯科東北方向,與首都相距50多公里,是俄羅斯金環線路旅遊城市中離莫斯科最近的一座。鎮上美麗的建築群 — 聖三一教堂群,已在199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37年,謝爾蓋大牧首在鎮上建立了第一座聖三一教堂,約20年後這裡就成了俄羅斯最大的修道院之一。成為修道院院長的謝爾蓋繼續努力工作,為修士樹立了謙卑和勤勞的榜樣。隨著謝爾蓋名聲的擴大,大量朝聖者、病人和窮人來到附近,小鎮規模不斷擴大。在謝爾蓋的弟子和追隨者中,後來有70人成為聖人。他們在俄羅斯各地建立了約50所修道院。這些修道院後來都成為東正教虔敬與精神教化的中心。
謝爾蓋大牧首開始傳教的時候,俄國已從拜占庭帝國引入了東正教,但信仰它的人並不多,只限社會上層人士。在謝爾蓋大牧首及其弟子的努力下,俄羅斯中下層人民也開始逐漸信奉東正教,並確立了東正教在俄國的重要地位,小鎮也因此成為“俄羅斯精神家園”之一。
景點:
1. 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 (The Holy Trinity-St. Sergius Lavra)
俄文: Тро́ице-Се́ргиева Ла́вр
前身為一名修士所建的小教堂,他所建的修道主義吸引眾多跟隨者,尤其深入中下階層。修道院經歷多個朝代改建,也因彼得大帝曾在此避難,他登基後更大肆擴建,使得這裡存在各種形式的教堂和附屬建築群,堪稱俄羅斯古典建築群的代表,在199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 金環城鎮: 土堆包圍之城 【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 (Pereslavl-Zalessky)
俄文: Переславль-Залесский
位於莫斯科東北部140多公里處,於賽吉耶夫與羅斯托夫之間。如今,這座擁有4.2萬人口的小鎮以其秀美的風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著眾多俄羅斯及外國游客前來觀光。
遊客穿過廣場來到教堂後面,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土堆,這是當年抵禦外敵入侵的古老防禦工事。沿著扶手的樓梯可以很方便地登上土堆。土堆頂部寬2-3米,高4-5米,外側要高於內側。這裡是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土堆將該城具有歷史意義的部分全部包圍,好奇的人一般都會爬上土堆,並繞城走一圈。環狀土堆只有五個缺口,市民在這些缺口處鋪設了道路。土堆環的直徑約700-1000米,沿土堆走一圈要一個多小時。攝影愛好者會非常喜歡這裡,因為這裡可以眺望城市的全貌: 古老的建築、現代化的樓房、生產企業以及地道的俄羅斯自然風光。土堆環近鄰風景如畫的特魯別日河。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之旅將是一次難忙的旅行,因為在這裡你只需靜靜地欣賞美景,而不必急於趕路。
> 金環城鎮: 歷史與現代相輝映【大羅斯托夫】 (Rostov)
俄文: (Ростов Великий)
是一座距離莫斯科約200公里的小城。之所以稱羅斯托夫為"大羅斯托夫",也許是為了避免與頓河畔羅斯托夫混淆。這是一座俄羅斯古城,其首次出現在編年史上的時間是公元862年。也就是說,大羅斯托夫已有約千幾年的歷史,但其準確的建城時間已無從考證。
景點: 救世主 - 雅科夫列夫斯基修道院
這座修道院位於城邊風景如畫的涅羅湖畔,維護得也飲大多數修道院一樣好。由於修道士們的努力,這裡秩序井然。修道院內所有教堂都是免門票的。來到教堂內男士需要脫帽,而女士則相反,要戴上頭巾。牧師會要求在教堂內不要把手插在袋內,也不要背對聖壇。修道院內特別值得一看的是輝煌依舊的聖德米特里.
> 金環城鎮: 千年古城 【雅羅斯拉夫】 (Yaroslavl)
俄文: Яросла́вль
公元1010年,"智者"大公雅羅斯拉夫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雅羅斯拉夫,以捍衛領地羅斯托夫 - 蘇茲達里免受北方侵襲。
雅羅斯拉夫大公之所以被奉為"智者"不無原因,他在選擇建城地點時即考慮得極為周到。古代的雅羅斯拉夫依山而建,位於伏爾加河和克羅斯爾河相交的銳角三角形地帶,使得該城在三個方向形成了天然屏障,充分滿足了防禦功能。
景點:
1. 箭頭地
將兩條河流一分為二的岬角,也是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發源之地。雅羅斯拉夫的主要旅遊景點也都集中在這裡。在突出的山頂上,可以看到聖母升天大教堂。這座大教堂的前身建於1215年,在前蘇聯時期被拆毀,后被重建。建立之初,人們曾經擔心這座山支撐不住如此厚重的建築,大教堂可能會滑落到河里,或倒塌在附近的建築物上,造成嚴重破壞。
但從它第一次舉行千年舉祝活動的宗教儀式到現在,沒有任何教堂傾斜或坍塌的跡象。大教堂附近斜坡上的景色蔚為壯觀,是個極好的取景地。人們可以從這裡步行到伏爾加河和克羅斯爾河交匯形成的天然岬角"箭頭地"。這裡是當地人最喜愛的休閒場所,他們到這裡來觀賞噴泉林立的街道,在鮮花、草坪和公園的長椅上放鬆。"箭頭地"的夏日喧嘩會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
如何到達: 乘火車。火車由莫斯科雅羅斯拉夫火車站發車,几程時間約為4小時,單程票價平均為20歐元。
> 金環城鎮: 伏爾加河畔上的城市 【科斯特羅馬】 (Kostroma)
俄文: Кострома
位於莫斯科東北方約300公里處。
該城市的名字有多種解釋。部分學者認為,科斯特羅馬隱含著芬蘭語“要塞”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城市名字和多神教的儀式有關係。科斯特羅馬的主要景點之一是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建立了俄羅斯新王朝的米哈依爾·羅曼諾夫在俄羅斯的百年混亂時期曾經在這裡躲避波蘭人。木製建築博物館也是遊客經常光顧的地方,這裡保存著獨具特色的古老建築。
遊覽科斯特羅馬,即便沒有導遊也不會迷路。因為城中幾乎每處歷史景點都有一個方形的QR Code指示牌。
> 金環城鎮: 新娘之城 【伊萬諾沃】 (Ivanovo)
俄文: Иваново
位於莫斯科東北方約290公里處。
當遊客初到這座城市之時,可能首先疑問伊萬諾沃被列入金環旅遊城市的原因。想要領略伊萬諾沃的美景,遊客不但要有好奇心,更要有些冒險精神,敢於離開人頭攢動的熱門景點,找尋人煙稀少的未知景區。伊萬諾沃的景點沒有很明確的路標,需要遊客多做一些搜索工作。
在俄羅斯,伊萬諾沃被稱為"新娘之城"。可能因為歷史上該城是俄羅斯的紡織中心,紡織業繁榮發展,許多年輕的女性在這裡工作,而大多數女孩總有一天會成為新娘,所以才有了"新娘之城"這個美譽。而伊萬諾沃的市徽就是一個帶著頭巾穿著紅衣的美麗女工,坐在紡車前織布的情景。
> 金環城鎮: 白石之城 【蘇茲達里】(Suzdal)
俄文: Суздаль
位於莫斯科東北方約220公里處。
如果你來到莫斯科,並且有一整天空閒時間,那麼不要偷懶,去蘇茲達里看看吧。位於莫斯科東北方約220公里處,在那裡不僅可以觸摸歷史,更可以感受它的發展。
說到蘇茲達爾,在俄羅斯可是無人不曉。其實,7世紀上半葉蘇茲達爾已成為羅斯托夫──蘇茲達爾公國中最繁華的城市。自1024年,這裏就已有記載,比莫斯科還早100多年。“蘇茲達爾”在俄文中的原意是“上帝守護的城市”,事實上這座集中了自十一世紀以來修建的五十座教堂和修道院的小城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俄羅斯歷史和宗教的發源地。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彼特・卡皮沙曾經這樣描述蘇茲達爾:這座位于莫斯科東北方220公裏處的小城“是俄國最古老的遺產”,是偉大的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
與俄羅斯的興衰一樣,蘇茲達爾的命運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起起落落。在前蘇聯初期,城裏原有教堂50多座,其中14座被拆毀,其余的均被關閉,19所修道院也未能幸免。許多宗教性的建築被改成監獄、商店、旅館、工廠,甚至生化武器實驗室。直到上世紀60年代後期,蘇聯當局決定將城鎮改建成一座歷史博物館,修復了一些教堂和修道院。現在的蘇茲達爾以白色建築為主,整個鄉鎮沉浸于大自然的寧靜中,更襯托美輪美奐的古俄羅斯城堡所刻畫出的中古世紀的東歐景象。
如今,蘇茲達爾是俄羅斯金環路上最優美的城市,這不僅因為它完全保留了古代俄羅斯原始風貌,放眼望去你幾乎看不到任何現代建築;時至今日這個城市仍沒有現代工業,沒有標志著現代文明的高等學府和中等科技學校,沒有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鐵路交通,甚至沒有電車。無論是斯大林時期,還是城市工業化都沒有破壞這裏的寧靜和古老。而且它的河流、植被都保持著自然狀態。二者結合,令人倣佛身處一幅幅古代俄羅斯油畫當中。
景點:
1. 波克羅夫修道院 (Pokrovskiy Monastery)
俄文: Покров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
世界文化遺產。于1364年設立,如今被整修得非常美麗,庭院及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修道院裏甚至還有一家旅館。修道院高72米、黃白相間的鐘塔是蘇茲達爾最高的建築物。
2. 克里姆林宮(Kremlin)
俄文: Суздальский кремль
蘇茲達爾克裏姆林宮可以說是蘇茲達爾發展的起源,它是老城區的一部分,是蘇茲達爾的中心。克裏姆林宮裏有大教堂、鐘樓及大主教宮,大主教宮內還有會議廳、蘇茲達爾歷史博物館及俄羅斯繪畫展示廳等三廳。宮內的大教堂建于13世紀,是1992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蘇茲達爾白色古跡群的建築之一。教堂巨大的“金門”是古俄羅斯實用藝術最傑出的創作,用金箔包貼在銅版上制成,銅版上鑄有古老的繪畫圖案,帶有哲理性和生活氣息。
3. 斯巴索・葉夫菲米修道院 (Monastery of Saint Euthymius)
俄文: Сласо-Евфимиев Монастырь
世界文化遺產。院墻長1500米、呈不規則多邊形,修道院內共有4座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16世紀的聖母誕生教堂,擁有7個圓頂,內部布滿了17世紀艷麗的水彩壁畫。
> 金環城鎮: "金環"上的一顆明珠 弗拉基米爾(Vladimir)
位於莫斯科東北方約89公里處。
是一個比莫斯科還老的城市,被譽為古代俄羅斯的另一顆明珠。始建於1108年,14世紀成為俄羅斯東北部的行政、文化和宗教中心。 1557年成為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的首都。古城建築的特點是莊重宏偉、規整勻稱且線條優美,城門分別以“金”、“銀”、“銅”命名。金門是罕見的軍事建築典型,至今保留完好。
景點:
1. 金門(Golden Gate)

1164年,羅斯王公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下令建立了"金門"。這道城門於1991年列入聯合國教料上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古代,弗拉基米爾城被防護牆和護城河層層環繞,只能通過少數幾個城門才能進入城中。而"金門"正是通往莫斯科方向的一道城門。這些城門看上去並不像真正的門,反而像內部有通道的大教堂。當時的人相信,將教堂與城門合二為一,不僅可以抵禦外敵,而且還能祈求上天庇佑。
不幸的是,除"金門"以外,其他城門都未能保留下來。"金門"右側留有一片當時用來防禦的土堤,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小山。遊客可以沿著梯道登山,如果想體驗刺激,也可以選擇林間小道至山頂。
2. 聖母升天大教堂(Uspensky Sobor)

正因為聖母升天大教堂是當地最大的教堂,因此經常出現在當地的明信片上。教堂位於城內的最高點,而大教堂的觀景台也因能觀賞到全城的美麗風光而著名。從那裡眺望,目力所及的美景令人嘆為觀止。蜿蜒的克利亞濟馬河、廣袲無垠的田野和森林,向右還可以看到位於南坡的弗拉基米爾老城的一部分,那裡的房屋像階梯一樣排列直至河邊。你若想看到未經過修復、充滿歷史感的弗拉基米爾,那一定要去南坡走走。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老藥房、舊橋,更可以看到舊時修建於每個街角的老教堂。吸引遊客前來的並非明信片上的風景,而是這裡深厚的歷史沉澱。
3. 聖迪米提教堂(Dmitrievsky Sobor)

這座白石雕刻、非常精緻的小教堂可說是弗拉迪米爾最珍貴的財產,1194~1197年之間,弗拉迪米爾的統治者弗塞佛洛德三世(Vsevolod III)下令興建了這座宮殿教堂,供奉保佑公爵的天堂守護神,而教堂的名字就以公爵的名字迪米提命名。
教堂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整個表面都佈滿了精細的浮雕,浮雕造型引用聖經、希臘神話及歷史中的人物、神獸,交織成優美又神秘的牆面裝飾,其中象徵美及和諧的大衛王也常常重複出現在各牆面的浮雕中。不過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北側牆面左邊窗戶上的浮雕,據說這是弗塞佛洛德三世本人的雕像,周圍圍繞著他的兒子們,這位地位崇高的公爵因為擁有為數驚人的兒女而在歷史上有個暱稱「大巢」,而浮雕也證實了這個說法。
除了外觀吸引人,聖迪米提教堂的內部也非常精采,許多12世紀由拜占庭及俄羅斯傑出的壁畫家所繪製的壁畫都保存下來,只是教堂常常因為整修而關閉,很難見到這些珍貴遺跡,只能細細欣賞外牆上的雕刻。
【神獸】 神話中神獸:分別有人頭馬、獅子、雪豹、神鷹等。
【雕像】 歷代各公爵們的雕像。
【拱門】 古俄羅斯建築的特徵之一,圓拱門多層次重複的造型及門簷上的雕刻,都成為後來許多建築裝飾的參考。
> 伊爾庫茨克市: 主顯大教堂 (Epiphany Cathedral)


點悶都好,來到伊市都要上堂簡單的歷史課。歷時2小時、帶你參觀多個歷史建築的City Tour,印象最深刻的是主顯大教堂(Epiphany Cathedral),建於17世紀,為城中最古老的東正教教堂,白色牆身襯着金、綠、橙三色混搭,顏色已叫人眼前一亮,牆身更有不少聖人畫像。最特別是教堂最頂部雖然有大大小小的俄國傳統洋葱頭頂,但左面的平頂塔尖屬北俄羅斯建築,中間及右面的尖頂同圓頂則有少許巴洛克影子,又尖又圓的外貌令教堂看起來特別顯眼。教堂隨便進入但不准拍照,除了主顯大教堂,市中心仲有30多個值得欣賞的歷史景點,算是了解伊城歷史的最佳入門。
地址: ul. Sukhbaatar Bator 1, Irkutsk, Russia
伊爾庫茨克City Tour
費用: USD20(約HK$1,353)起
路線: 主顯大教堂(Epiphany Cathedral)、政府大樓(House of Soviets)及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等16個景點
網址:
http://baikal-irkutsk.com
13 Apr, 2016 updated by melida